邮路总要有人走,小家舍了也值得

——王顺友无私奉献、一心为公的故事
何艳华2021-06-18来源:中国邮政报

  今天,生活在信息发达、物流畅通的大城市的人们,难以理解从前车马慢的日子里,一个牵着马在大山里挨家挨户送信的人有多么重要,他又是有多么大的付出。 

  从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县城到白碉乡、三桷垭乡、倮波乡,往返360公里,这条邮路上除了乡政府、乡村学校和卫生所,就是零落散居在山里的村民们。当年,沿途没有邮局,王顺友和马就是他们的“流动邮局”。30多年里,送了多少信函、公文、包裹、报纸,王顺友曾说记不清了;帮多少人邮寄和投递过邮件、代买过东西,王顺友也说记不清了……但山里人记得,记得王顺友和他马背上的“流动邮局”为他们做的一切、为他们的付出和奉献。 

  “只有为党和人民做事,心里才舒坦” 

  白碉乡白碉学校的校长罗文忠讲述过一件让他记忆深刻的事。有一年,白碉学校在外地定制了一批铁皮标语,由于太沉,马驮不动,王顺友就自己掏钱找了一辆农用卡车把这批标语带到学校。后来,学校把这笔运费给王顺友,他说什么都不要,他说:“送邮件本来就是我分内的事,那是因为我的马儿驮不动我才找车拉,所以这个钱就该我出。” 

  西昌师范专科学校政史专业毕业生海旭燕永远记得那一年收到王顺友送来的录取通知书时的情景:“他把雨衣盖到邮包上,自己全身都被打湿了,但是拿出来的通知书干干净净的,一滴水都没沾。”别人问王顺友为什么不穿雨衣而要把雨衣盖到邮包上时,他说:“我又不是盐巴,一打湿就化掉了。报纸和信件可不能打湿,一打湿字就看不清了。” 

  在邮路上,王顺友除了送信,还是一个“多管闲事”的有心人,乡亲们的点滴需求他都记在心里,想方设法去解决。他认为,工作不是为自己干,而是为了党、为了千千万万群众在干。 

  白碉乡白碉村人均只有四分地,地里长年种植着单一的水稻,产量低,收入也低。王顺友到处打听,终于给村民背来了两公斤新品种水稻种子,当年白碉村的村民收入就翻了一番。 

  王顺友观察到某彝族聚居区的村民因为没有种子也不懂种植技术而不习惯种蔬菜。于是,便给他们带去蔬菜种子,还手把手地教他们种植技术。后来,这些村民都有了自己的菜园,改善了千百年来的生产和生活。 

  有人直截了当地问王顺友,有没有想过不干这份工作了,哪怕出去打工。他连连摇头:“不可能!乡亲们需要我,他们等着我带给他们亲人的消息,乡政府盼着我带给他们党的声音。我做这个工作是给党和人民做事,有人喜欢我;如果我打工,只是个人挣钱,就没人喜欢我。我只有为党和人民做事,心里才舒坦。” 

  “能让更多的乡亲高兴,小家舍了也值得” 

  30多年里,王顺友这个重情重义的苗族汉子熟悉“马班邮路”上的一山、一草、一木,却不熟悉家里的四季三餐;他熟悉大山里乡亲们的笑脸,却与家人交流不多。 

  结婚30多年,王顺友每年在家的时间不到40天。他家有三亩地、三头牛、十几只羊、四间土坯房,还有一双儿女,里里外外全部由妻子韩撒一个人苦苦支撑着。由于常年过度操劳,韩撒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很多,身体也不如同龄人,好几次独自病倒在家,而王顺友在邮路上却一无所知。 

  2004年6月,王顺友出班归来,看到妻子躺在床上,已经病得很严重。他连夜将妻子送到县医院,第二天一早,向县邮局工会借了1000元钱为妻子办理了住院手续。三天后,妻子的病稍微好转,为不耽误邮路班期,他又上路了。他说:“扁担挑水两头搁,顾得了一头,顾不了另一头。邮路总得有人去走,就像当年为了革命胜利总得有人去牺牲。为了能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为了能让更多的乡亲高兴,我这个小家舍了也值得!” 

  30多年来,韩撒由开始对丈夫的不解变成了理解。她说:“他一两天不去,人们就会问起他,乡亲们都盼望着他,他一去人家就高兴了。”实际上,为了支持王顺友的工作,王顺友全家人都在奉献、付出。 

  王顺友的儿子王银海小时候在他的一篇《爸爸,我们支持你》的作文里写道:“有一天,爸爸突然发现我腿上的伤疤,问我啥时候摔的,我说前两天。爸爸哪里知道,这个伤疤已经在我腿上呆了3年。”但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跟着父亲走过“马班邮路”后,王银海真正理解了父亲,“也许正是因为爸爸的到来,许多和我一样的家庭才有了快乐,许多和我一样的孩子才摆脱了孤独。他的工作不是为了自己的家,而是为了千千万万个家。” 

  “我虽然对不起这个家,对不起老嬷儿和娃儿,但我对得起人民。我希望我的儿子以后接我的班,为木里13万人民服好务。”2006年,王顺友的这个愿望实现了,儿子王银海成了一名邮政员工,每当王顺友因公外出时,王银海就会替他走“马班邮路”送邮件。 

  “乡亲们幸福,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我们木里山太大、太穷,没有邮路,村民就会觉得心头孤独。我们每个人跑一条路,不起眼,可所有这些路加起来,就把村民和山外的世界连在一起了,就把党和政府与木里连在一起了!”对于工作的意义,王顺友有着自己的认识,他有着一种简单、朴素的信念——吃“公家饭”,就要一心一意为大山里的人民送好信息、服好务。 

  在王顺友看来,为村民奉献多少,就是带给大家多少快乐,乡亲们的快乐和自己的快乐是连在一起的。他说:“能让乡亲们幸福,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常年奔波在邮路上,但乡邮员的报酬并不高,那时王顺友每月拿到手的工资只有800多元,帮老乡邮寄信函、代买东西以及喂养马还得倒贴一些钱。走在邮路上,他还总爱买些糖果,沿路发给乡亲们的孩子吃。这样,王顺友攒不住钱。妻子每每抱怨他存不下钱的时候,他总说:“我跑邮路这么多年没有被饿死,就是这些乡亲在帮我、照顾我。” 

  倮波乡是木里县比较偏远的一个乡,十几年前通信不发达的时候,与外界联系多数靠书信,王顺友常常把信送到后并不立即离去,对那些不识字的乡亲,他会把信耐心地念给他们听。如果要回信的话,他还会拿出纸笔帮他们写好,带到县上自己掏钱寄到外地。 

  木里县大山深处的居民大都贫困,加之交通极为不便,乡亲们与外界的联系仅仅是买些盐、茶叶。那时,就是这些东西也得在大山里往返流转四五天才能买到。这让王顺友心里很难过,他便在每次跑邮路时,自费买上几包盐、茶叶和急需的药品,在送信路上,碰到乡亲们谁需要了,他就递送一包。看到他们接过包包时脸上露出的笑容,王顺友便有一种很幸福的感觉。 

  如今,“马班邮路”已成绝唱,但王顺友用一生践行的“人民邮政为人民”的服务从未停止。奉献之歌仍然在木里县的每一条邮路上延续着、传扬着。 

  木里县邮政分公司总经理柏玉琼介绍,今年,木里县要打造一个乡村振兴便民服务站,以服务站为示范,将逐步在所有网点全面推开乡村振兴便民服务。乡村振兴便民服务站将在传统邮政业务基础上叠加很多延展业务,包括销售米、面、油、纸等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办理电信、税务等业务。最重要的是,便民服务站将开展农产品寄递业务,助力本地农产品销售。一些条件好的网点,还会开通金融业务。 

  32年乡邮员生涯,王顺友深一脚、浅一脚,雪一身、泥一身,走出了一条邮政服务群众的“情感路”,走进了乡亲们的心里。王顺友曾经用他的脚步让深山里的人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迈入新时代的邮政企业、新时代的邮政人将会让山里的乡亲们知道他们与外面世界的距离有多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