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诗人贺敬之饱含深情的诗歌《回延安》满满地寄托着人们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情怀和向往。
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这里流传着无数动人的红色故事,成为珍贵的红色资源宝库和精神财富。在这些红色资源中,很多和邮政有关。邮政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服务行业,一直不断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服务民生,在党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一代代延安邮政人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地诠释了“人民邮政为人民”的初心使命。6月19日至21日,“寻迹红色邮政传承红色基因”第七站走进陕西延安。我们怀着虔诚的“朝圣”之心,来追寻革命先辈的红色足迹,聆听红色邮路上的感人故事,传承邮政先辈的奉献之志和奋进之力。
在这里,追寻“千里眼、顺风耳”的印迹
作为革命圣地,延安至今保留着红色邮政时期留下的印迹。
从宝塔山出发,沿着滔滔延河,采访组来到了枣园革命旧址。枣园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曾经见证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并作为全国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多次登上“国家名片”,成为红色主题邮票设计的重要素材。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迁入枣园,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开展的大生产运动,筹备了中国共产党“七大”,领导全国军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领导全国人民为争取民主团结、和平建国,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内战作了充分准备。毛泽东在枣园居住期间,写下了《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评国民党十一中全会和三届三次国民参政会》等许多指导中国革命的重要文章,仅收入《毛泽东选集》的就有28篇。中共中央的一些重要部门也驻扎在这里,其中,中共中央机要局的旧址正位于枣园革命旧址内。
1937年1月,中央机要科随中央进驻延安。1942年4月,中央决定成立组建中央机要局,下辖中央机要科、军委机要科、情报机要科。1943年3月,合并为中央机要科,1944年10月改称中央机要处。
“电话铃响,催着我起床,拾起这美好的睡梦,伴随着闪耀的星光,灯儿明精神爽,它为人民发光,我为人民工作忙。从夜晚到白天,努力工作,东方已发出光芒,革命胜利是从暗到亮,努力工作迎接胜利的曙光!”走进中共中央机要局的旧址,这首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机要歌》生动地还原了战时紧张的机要工作场景。机要工作是党的咽喉命脉,是全党全军的生命线。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也被人们称为“无名英雄”。延安时期,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和亲切关怀下,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承担着这一神圣使命。在延安的艰苦岁月里,机要工作发扬党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秘密、及时、准确地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决策、指示和命令,传达至各个抗日战场、抗日根据地和地下党组织;同时,也将各个抗日战场、抗日根据地和地下党组织的战况,及时汇报给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保障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与各地秘密通信的联络畅通,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1937年9月,陕甘宁特区邮政局改名为陕甘宁边区邮政局。1938年5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边区通讯站”,主要传递延安各机关内外的信件,是边区内部通信机关,下设分站、县站、联络站等。1946年3月,在“边区通讯站”的基础上,合并了11所中华邮政局,成立了陕甘宁边区邮政局。1947年3月,陕甘宁边区邮政局为配合西北战场作战,临时组织了军邮总局,下设五个支局,加强了西北战场各机关、部队的联系及安全转移。
自从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起,延安这块古老而神秘的黄土地就成为红军三大主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战略总后方。因此,“大后方”的通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被毛泽东同志赞誉为“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的中央军委通信局三局于1934年1月成立于瑞金,1937年1月迁至延安,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负责保障全军通信联络的领导机关。在革命形势风起云涌的战争年代,中央军委通信局三局“无线电波传万里,军令战情无间隙”,为中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建立了畅达的通信联系,出色地完成了历次重大战役战斗通信联络任务。
在这里,“狼都不吃邮政人”
革命战争时期,苏区政府和中央红军及各县、乡政府联系密切,经常有大量的书信、文件需要传递,通信部门成为政府不可缺少的办事机构。出于工作需要,中华苏维埃西北邮政管理局以瓦窑堡为中心,开通5条邮路:一是瓦窑堡经安塞、延安、甘泉至关中特区;二是瓦窑堡经赤源县至靖边;三是瓦窑堡经秀延县、米西(今米脂县西北部)至神府特区;四是瓦窑堡经永坪、清涧、赤绥(今绥德县东北部)至吴堡;五是瓦窑堡经永坪至延长。县以下按20~40公里设邮站。里程长短不定,信件由村与村之间交接传递。
1937年1月,西北邮政总局随中央迁至延安后,陆续组成以延安为中心的直达邮路,主要干线有6条:一是延安经甘谷驿、延长至固林;二是延安经延川、清涧、绥德至神府;三是延安经蟠龙至瓦窑堡;四是延安经甘泉、富县、店头至关中;五是延安经保安、华池至曲子;六是延安经安塞、靖边至定边。当时的通信员不仅送信,也送报刊、书籍,每次都要送几十斤至上百斤的邮件。上级就发给每人一条七尺多长的扁担挑邮件,担子挑在肩上,上下颤悠,老乡亲切地称它“凤凰三点头”。为了方便走夜路,扁担上还挂着铃铛,老乡听到铃铛响,就知道是送信的来了。
在延安的红色邮路上,发生过很多动人的邮政故事,老一辈邮政人以自己的辛勤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邮政赞歌。
“我父亲给我讲,当时每天在邮路上走70里路左右,担着100斤左右的担子传递信件。在担子前后绑着两个铃铛,走在路上山匪听到之后不抢,狼听到也远远跑开,不吃邮政人。因为邮政是给老百姓送信的!”在延安市邮政分公司,58岁的机要通信员张福利将他父亲在红色邮路上经历的故事娓娓道来。他的父亲张进玉1948年经人介绍进入邮政局,最初负责延安到清涧的邮路的信件传递工作,之后则主要跑绥德到清涧的邮路。
“我父亲不识字,一辈子的心愿就是入党。我加入邮政后,第一时间递交入党申请书,正式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就入了党。现在我负责机要通信工作,也算是继承了我父亲的遗志。这些年,我一直谨记父亲的教诲,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保证机要通信工作万无一失!”老张说。
今年33岁的刘婧是邮储银行延安市志丹县支行信贷客户经理。她的爷爷刘国玺1947年踏上陕甘宁边区邮路,坚持做好邮政服务,直至1982年退休。她的父母亲随后也成为邮政职工,祖孙三代共同见证着红色邮政的历史。
“革命战争时期,我的爷爷挑着扁担,奔走在延安至靖边的红色邮路上,每趟邮路都要走上一个月。因为战乱,爷爷只能在夜里赶路,有时还会遇上狼群。最危险的一次,他一个人深夜遇到狼群,壮着胆子点起火把将狼群吓走,才侥幸捡回了一条命。当年的这条邮路需要翻山越岭,冬天爷爷都是蹚着冰水过河,落下了严重的关节炎,年龄大了之后更是行动困难。即使这样,爷爷还是非常自豪,他说邮政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能够从事这项工作让他感到非常光荣。我参加工作后,爷爷和爸爸一直非常关心我的工作情况,他们经常告诫我,要兢兢业业,严于律己,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虽然现在他们已经不在了,可是我还是想对他们说,‘经过十几年的工作实践,如今的我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能够发光发热,我为今天的自己感到自豪。相信你们如果看得到,也一定会觉得欣慰’。”每当回忆起爷爷和父亲的嘱托,刘婧都不禁眼泛泪光。
多少年来,这些红色邮路上的“邮二代”和“邮三代”,默默坚守着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邮政为人民”的初心使命。
在这里,把延安精神邮出去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枣园后沟的西山脚下,出席了张思德烈士追悼大会,亲笔题写挽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并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讲话。
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018年4月,中国邮政在枣园革命旧址的游客接待中心入口一侧设立了枣园主题邮局。这座以“延安精神放光芒把美丽延安寄出去”为主题的邮局营业面积约有20平方米,主要提供平信收寄、代收快递等邮政服务,经营明信片、信封、邮册、图书、报刊及各类文创产品,并设有品赏区、书写区等区域,以满足国内外游客的红色文化需求,成为游客延安红色之旅的必游之处。
据枣园主题邮局负责人刘瑜介绍,目前枣园主题邮局日均接待国内外游客300多人,游客普遍选择在这里购买延安精神主题明信片、加盖纪念邮戳等。最受欢迎的集邮纪念品包括《枣园旧址》《杨家岭旧址》《宝塔山》等延安精神主题明信片,一些具有陕北元素、延安特色的邮票也受到了游客的青睐。这里就像一个窗口,将延安精神和红色文化传递到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正在枣园主题邮局选购明信片的成都游客言女士告诉记者:“延安是我一直向往的革命圣地,今天我也是怀着非常激动的心情来到这里,看到如今的黄土高坡已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一改黄土漫天的旧面貌,让我在感慨党的好政策的同时,也为自己身为共产党员感到更加骄傲和自豪。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同时也是一位集邮爱好者,能在枣园寄出一枚明信片,将延安精神传递出去,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地处延川县文安驿镇的梁家河村,如今也成了游客延安之旅的必到之处。这里曾经是一个贫瘠的小山村,1969年,一群北京知青的到来,让梁家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梁家河村在脱贫攻坚战略的引领下,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山地苹果、设施农业三大产业实现脱贫摘帽。产业兴旺,生态改善,村里通了柏油路,接入了互联网,新建成的移民安置社区让村民走出山沟沟,搬进新楼房,今天的梁家河村正以崭新的面貌迈上小康之路。而中国邮政通过提供多元服务,一直为这片红色土地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来到梁家河村的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正是梁家河主题邮局。36岁的邮政代办员马晓霞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五个年头,服务着广大游客和梁家河村的父老乡亲。眼前的马晓霞笑容可掬、泼辣干练,让人很难想到她的家庭在几年前还是村里的贫困户。马晓霞告诉采访组:“是邮政培养了我,成就了我!”
2016年初,梁家河邮局筹备开业,邮政计划在当地招收一名代办员。经过与梁家河村委会协商,对方推荐了当时在延安从事餐馆服务员工作的马晓霞。延安市分公司了解到,马晓霞家里上有公婆和年过八旬的奶奶,两个孩子最大的刚上小学,仅靠马晓霞夫妻俩打零工的收入维持生计,属于村里的贫困户。通过考察,马晓霞为人踏实、开朗大方,能够胜任邮政代办员的工作。为了帮助马晓霞尽快进入角色,延安市分公司对她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岗前培训。除了“恶补”邮政业务知识外,还让她跟着业务熟练的邮政营业员学习业务实际操作和客户沟通技巧。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邮政的精心“打造”,站在梁家河邮局里的马晓霞信心满满,各类邮政业务术语信手拈来,与客户交流起来落落大方,俨然是一位“老邮政”了。
五年来的邮政工作,让马晓霞对自己身上的责任有了更深的认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这里参观学习,许多人都会走进主题邮局寄一张明信片,买几本红色图书,我也深受感染,感觉这份工作传递着梁家河的精神,很有意义。”
除了主题邮局以文化产品传承着红色精神,邮政的寄递、金融、电商等业务板块也纷纷发力,助力当地经济的发展。在梁家河村,采访组随处都可以见到邮政收寄点。“延安狗头枣,地道黄小米,邮政包邮,邮政包邮!”俏生生的陕北姑娘任悦每天都这样热情地招呼着南来北往的游客。“我在这里卖货两年多了,一直和邮政合作。邮政服务热情、上门收寄,还给我们安装了微邮付方便收款。现在我每天都要通过邮政寄出去200多斤狗头枣,客户反映都挺好的!”
在梁家河村,每天都有100多件当地特产通过邮政渠道发往全国各地。在每年的苹果收获季节,日均寄递量在1000多斤,当地邮政通过组织车辆,协调运力,确保新鲜农特产品当日发寄,为促进群众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村口经营农特产品的店主高峰为邮政点赞:“邮政每天下午6点都会来山上,将当日游客购买的特产带出山,寄往全国各地。看到我们装箱、填单费时费力,邮政还给我们配备了便携式蓝牙打印机,打印电子面单方便多了,大家都欢迎。可以说邮政对我们村的农特产品走出去贡献很大!”
依托邮政自身优势,结合延安红色资源和旅游资源,延安邮政一共开办了枣园、梁家河等3个主题邮局。今年以来,累计服务游客5万余人次。截至目前,延安邮政已经建立了邮政农村电商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电商服务站点956个(其中国家级贫困县扶贫站点39个),自2015年起,通过多元渠道,累计收寄苹果、南瓜、红薯、小米等农副产品550万余件、3.61万吨,优惠资费2000多万元,助农增收近2亿元。
延安市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李维告诉采访组:“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提出了为人民服务,成为延安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人民邮政为人民’正契合了我们党的初心使命。中国邮政作为央企,承担着传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责任。身为延安邮政人,我们要全力做好普遍服务,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做好金融、寄递、惠农服务等工作,努力满足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延安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枣园主题邮局。
中央军委通信局三局旧址。
革命圣地延安多次登上“国家名片”。
(摄影:张同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