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4月28日,一个永远镌刻在哈尔滨历史上的日子。这一天,东北民主联军进驻哈尔滨,70万居民夹道欢迎,振臂欢呼,使哈尔滨成为全国最早解放的大城市。
一座城市涅槃重生,四通八达的邮政通信建设也随即在城市铺展。
6个月后,东北邮电管理总局成立,这是解放区第一个统一的邮政管理组织,为解放区的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提供邮政服务,在战争的废墟之上创立了崭新的业务制度和工作方法,为新中国的邮政事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6月19日,“寻迹红色邮政传承红色基因”黑龙江采访组一行踏上了白山黑水间,探寻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邮电管理总局的红色历史,看红色邮政如何让解放后百废待兴的邮政事业换了新天、处处新颜。
老建筑里的峥嵘岁月
6月20日,行至哈尔滨市南岗区民益街100号,采访组一行见到了一座近百年历史的老建筑。
抬眼望去,三层砖混结构的大楼,横三段、竖五段的布局呈现出平衡对称的美感。折断式的披檐,形态各异的开窗,华丽的细节装饰,处处呈现着巴洛克风格建筑的特色。
1922年,这座大楼作为吉黑邮务管理局办公楼建成。当时,中华邮政总局将东北地区分为南满和北满,而北满邮区管理机构就设在哈尔滨,1922年改称吉黑邮务管理局,负责吉林、黑龙江两省的邮政事务。
其后,经历了沦陷时期苦难与抗争的艰辛岁月,直至哈尔滨解放,化身成东北邮电管理总局,老建筑才重获生机。
在繁华的闹市街区,这座老建筑的存在似乎并不违和,反而处处散发着庄重典雅的气质。百年间,它见证了太多的峥嵘岁月,经历了一座城市的涅槃和重生,早已和哈尔滨融为一体。
解放后,哈尔滨市委制定了“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支援前线”的方针。在恢复哈尔滨经济的过程中,市委首先把交通、供电、供水、通信事业放在首位,让几乎瘫痪的城市恢复了生机。
随着通邮范围和需求的扩大,解放区邮政要对党、政、军、民全面开展邮政业务。同时,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使得解放区不断扩大并连成一片,“统一”成为各地交通邮政工作的主题。
彼时,东北解放区确立了“邮电合一”的组织架构,各地陆续建立了地区性的邮电统一领导机构,但尚未建立起全区统一的邮政管理机构,财政支出均由市、县地方政府承担,业务管理处于分散自治状态。
1946年9月20日,东北政联交通委员会召开东北解放区邮政会议,决定批准成立东北解放区邮电管理总局。10月9日,东北解放区邮电管理总局在哈尔滨正式成立。
东北邮电管理总局在哈尔滨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据《黑龙江省志·邮政志》记载,1945年8月,日伪政权垮台时,战争的破坏让通信大部分停顿,邮政运输中断,所有的邮政机构全部处于瘫痪状态。东北邮电管理总局成立后,面对百废待兴的邮政事业,遂着手健全业务规章制度,统一邮政资费,以推动邮政业务的恢复发展。自此,东北解放区的邮政工作由分散走向统一。
东北邮电管理总局先后在黑龙江邮政恢复开办了信函、小包、包裹、汇兑等业务。1947年底,东北解放区已基本完成了邮政恢复建设工作,至1948年8月,东北解放区下辖的邮电局已经由成立之初的12处增至266处。统一的邮政管理机构,使得邮政迈入全面而深入的发展阶段,顺利完成了邮政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为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统一的邮政工作奠定重要基础。
如今的老建筑,有一块闪亮的招牌——黑龙江邮政博物馆。作为东北三省唯一的邮政专业博物馆,博物馆展陈面积达3290平方米,共有珍贵文物1000余件、老照片500余张,展示了从古代邮驿到现代邮政的发展历程。
老建筑的厚重历史与博物馆的文化气质相得益彰,仿佛穿越了百年历史,产生了新的共鸣。东北邮电管理总局那段珍贵的红色历史也成为重要馆陈,迎接着无数后辈的驻足。
传承至今的邮政制度
红色历史中的东北邮电管理总局,似乎蒙着一层面纱,可采访组在深入了解当时确立的一系列业务制度和工作方法后,却又感到无比熟悉和亲切。
据黑龙江邮政博物馆馆长冯前明介绍,东北邮电管理总局成立后,召开了第一次局长会议,确立“面向前方”和“深入农村”两大发展任务。
东北邮电管理总局加强了与军队的联系,集中人力、物力尽力配合军事需要。战士要看的家信、首长要看的报纸等源源不断地向部队传递,完成了“部队打到哪里,邮件就送到哪里”的光荣任务。1948年,开展“庆功优属运动”,印制发行庆功优属邮简,供军属免费写信使用,当年便收寄优军优属邮件67万余件。
邮政服务同时深入广大农村,通邮范围持续扩大,部分地区通邮率可以达到100%,足可见当时邮政服务的普遍程度。1948年下半年,东北邮电管理总局提出“邮电下乡”的口号。当时的村屯农民都说:“共产党办邮局,把邮包和汇款送到了咱自家炕头儿,哪像从前,寄封信还得跑到县邮局,来回几十里。”还有人说:“大儿子寄回了立功奖状,咱们部队又打胜仗了,咱得可着劲儿支前、耕地!”
东北邮电管理总局除了拓展业务种类和通邮范围,对服务质量也非常重视,在转变工作作风上做了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形成了一系列贴近民心的业务制度和工作方法。
“打破只在邮局窗口接收邮件的成规,明确规定邮政人员可以走出邮局到寄件多的地方办理手续,送服务上门。”
“为了方便不识字的老百姓寄信、发电报,明确规定邮政员工可以代写书信、代拟电报。”
“为方便群众收件,保险信、包裹邮件均由邮电局派员投递,不用收件人去邮局领取,并取消了以往的保存费制度。”……
翻阅当时的邮政制度,采访组一行无不感慨邮政便民服务的细致、周到。这些服务政策不仅提高了业务质量,还为解放区的邮政工作赢得了民心,树立了威信。
在黑龙江邮政博物馆,讲解员张斯婷向采访组展示了镇馆之宝——一张毛主席照片。当时,为了满足群众不断扩大的用邮需求,东北邮电管理总局发行了第一版印有毛主席像的邮票。可当时毛主席的照片不像现在这样容易找到,几经周折,终于从延安来的摄影记者手中找到一张毛主席的标准像,邮票得以据此设计、印刷。
除了国内业务,东北邮电管理总局还积极拓展国际业务,努力将东北区建设成为国际通邮的门户。1947年9月,与前苏联签订了通邮协议,当月即收件200余件,寄出300余件。
张斯婷介绍说,“邮发合一”也是当时确立的重要制度,邮政部门将《东北日报》及各省地方报的发行均并入总局,总局另设发行科,从此,报刊发行就成为邮政部门的一项主要任务。“邮发合一”半年的时间,当时的《新黑龙江报》发行量就从刚开始1万份增至近2万份。通过邮政发行渠道,广大翻身做主的农民可以及时了解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
东北邮电管理总局接地气且暖民心的便民举措、首开先河的创新制度如今仍在邮政传承、弘扬。
6月21日,“邮政便民服务中心可以为居民提供一站式代缴水、电、燃气费和代办警邮业务、代办税邮业务,极大地便利了居民生活。”在哈尔滨南岗邮政支局,采访组一行看到了窗明几净的营业大厅、丰富齐全的邮政设施,金融与理财服务区、政务便民服务中心、国内国际寄递业务区、分销产品销售区等六大服务区域一应俱全。便民服务中心负责人王磊告诉采访组,支局通过不断叠加代办业务,实现窗口业务多元化,初衷就是为人民提供更加优质的邮政服务。
而身处普遍服务大省,黑龙江邮政克服普遍服务面积大、运行成本高等现实压力,累计建设普遍服务网点1645处,实现了普遍服务的有效覆盖,确保建制村投递频次和服务质量双达标。黑龙江邮政也十分重视党报党刊的发行工作,在全国率先开通航空邮路运递党报党刊,并通过开通高铁邮路、调整干线汽车邮路等方式,促进党报党刊当日见报率不断提升,让党的声音在市县、乡村广泛传播。
在黑龙江邮政跨境电商物流中心,采访组一行实地了解了对俄国际邮件的各处理环节。传送带上一件件俄罗斯网民网购的商品正在被分拣处理,它们将通过邮政渠道运抵目的地。黑龙江邮政寄递事业部国际业务分公司总经理戴勇告诉记者,2013年,哈尔滨开通了国内第一条使用货运专机运输的对俄国际邮路,实现了对俄跨境电商包裹点对点的包机直航。今年初,为了保障疫情下国际邮路畅通,黑龙江邮政还开通了第一条自有对俄陆运国际邮路。
当历史照进现实,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邮政制度的一脉相承,更能深刻感受到人民邮政爱民、便民、利民、惠民的精神底色。
永不褪色的精神印记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1935年,作曲家张寒晖目睹“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和东北人民的流亡惨状,创作了这首风靡中华大地的抗日歌曲。歌曲中,有悲愤的家国情怀,更蕴藏着反抗斗争的强烈愿望。东北沦陷时期,在长达14年的艰难岁月中,东北抗日联军与日本侵略者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
6月22日,采访组一行来到了东北抗联纪念馆。杨靖宇、赵一曼、李兆麟等抗联英雄的事迹让采访组的每一位成员都深受触动。在生与死、血与火的磨砺中,东北抗联孕育形成了“勇赴国难、自觉担当、顽强苦斗、舍生取义、团结御侮”的东北抗联精神,这不仅是东北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红色资源和红色基因。
在东北抗联纪念馆,采访组找寻到许多地下交通员的故事,他们机智勇敢、英勇不屈,多次完成传送情报和护送抗联干部的任务;他们以钢铁般的意志和决心,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
学习东北抗联精神,走进地下交通员的故事,采访组更深刻地理解到黑土地上龙江儿女的精神筋骨是如何铸就的。东北抗联精神融入了龙江儿女的血脉,成为战胜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由此,我们也更加能够理解,解放战争时期,包括邮政在内的各行各业为支援前线和恢复社会生产所付出的汗水和牺牲。
“虽然被奴役了14年,但邮政工人身上那种工人阶级先进的品质并没有丢掉。他们就像金子蒙尘一样,轻轻拂拭,还是会金光闪烁。”这是著名左翼作家、东北邮电管理总局哈尔滨邮政局第一任党支部书记草明对邮政工人的评价。
在黑龙江邮政博物馆,采访组看到了一张珍贵的老照片,照片上草明和其他几位东北邮电管理总局的干部在办公楼前合影留念。1946年,草明奉东北邮电管理总局之命,来到哈尔滨邮电局开展工会工作,帮助哈尔滨邮政工人成立工会。
当时,长期遭受压迫的邮政工人,连“工会”两个字都没有听过。草明召集邮政工人开办学习班,宣传党的政策,讲述共产党领导人民翻身得解放的事实和道理。不仅如此,草明还发动工人与粮霸展开斗争,张罗着和工人一块儿办起工人食堂,解决午餐问题。正是从斗争和互助中,邮政工人更深刻地感受到,只有跟着共产党,好好地为人民服务,受奴役、受剥削的日子才能一去不复返。
1948年12月10日,《东北日报》刊登了“哈市邮政职工献金支援前线”的消息,报道中写道:“哈市邮政职工于六日召开全体大会。誓以加紧工作,热烈献金支援前线,当场捐献七千七百二十元。”
扎根于广大工人群众的经历,也让草明创作出《原动力》《乘风破浪》《火车头》等作品,她因此成为新中国工业题材文学创作的开拓者。草明晚年的时候回忆起在哈尔滨邮电局的这段岁月,不由感慨当时的邮政就像风雪中的一抹绿色,给人民带来希望、带来温暖,她也十分怀念与邮政工人结下的深厚情谊。
翻开黑龙江邮政博物馆的宣传册,首页这样写道:“不了解邮政骨子里的东西是什么,爱企、敬业就成了抽象的话,没有内容。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走来,又怎么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呢?”回顾在黑龙江的采访,我们走进了一座近百年历史的大楼,找寻到东北邮电管理总局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历史,更见证了一种对党忠诚、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这就是刻在邮政人骨子里的红色基因。今天,在新一代邮政人铿锵有力的奋进前行脚步中,这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必将薪火相传,化为企业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
吉黑邮务管理局。
东北邮电管理总局。
黑龙江邮政博物馆。
讲解员介绍草明在东北邮电管理总局前的老照片。
南岗邮政支局提供优质的便民服务。
摄影:白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