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邮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德意志交易所集团及旗下指数公司Qonti-go在北京联合举办邮储银行绿色金融论坛暨“STOXX邮银ESG指数”发布会。会上,邮储银行携手德交所发布了“STOXX中国邮政储蓄银行A股ESG指数”,该指数是兼具国际标准与中国本土化特色指标体系的A股ESG指数,将为全球投资者在中国品牌的投融资上提供更为全面、科学的ESG决策参考,助推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近年来,随着中国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相关政策逐步推出,中国作为可持续投资的新兴市场,在国际上受到的关注度和认同度也日益提升,ESG投资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论坛上,与会嘉宾畅谈“STOXX邮银ESG指数”的作用和影响,并围绕“绿色普惠金融:中德绿色金融产品的发展趋势”主题,聚焦“双碳”目标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共话未来绿色金融发展之路。现将嘉宾的精彩发言进行摘登,以飨读者。
发布会致辞
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 李文红:ESG指数有助于完善绿色金融体系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这必将给全球绿色发展注入强大的信心和动力。近年来,北京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自觉践行首善标准,不断探索首都绿色金融发展新模式,在国家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和全球绿色金融创新网络中积极发挥作用,着力打造全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
“STOXX邮银ESG指数”将有助于为全球投资者投资中国ESG品牌提供全面、均衡、标准的参照体系,帮助广大投资者更准确了解中国A股市场情况,对活跃绿色金融市场,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将产生积极作用。未来,北京也将不断升级绿色金融政策机制,更加积极参与制定和应用绿色金融标准,加快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为全国绿色金融业改革创新发展贡献北京经验。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 徐学明:为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ESG投资的快速发展,如何构建既满足国际投资者需求,又体现中国发展特色的客观、量化评价体系,从而更好地引导ESG投资、助推绿色发展,成为国内各家机构尤其是金融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STOXX邮银ESG指数”将为国内、国际投资者提供针对A股企业ESG表现和长期投资价值的又一观测维度和投资工具,有助于引导各方更加关注企业ESG管理和实践,共同助推中国ESG市场高质量发展。
推出“STOXX邮银ESG指数”是邮储银行长期以来履行社会责任、践行绿色银行战略的重要举措。2022年时逢中德建交50周年,“STOXX邮银ESG指数”面向全球正式发布,是中德金融机构在中德双方经贸合作框架下密切合作的创举,这也为邮储银行、中邮理财与德交所、德银资管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德意志交易所集团中国事务部主管 伊凯婷:携手共建高效的中国ESG市场
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ESG投资在中国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中国本身,也有利于整个世界。
在过去,中国的ESG投资者往往很难确定理想的ESG投资目标。一个能够准确反映中国市场的A股ESG指数,将彻底改变中国乃至世界的ESG投资。这样的指数能助推投资者做出更好的ESG投资决策,并增加投资决策的多样性。
“STOXX邮银ESG指数”的特色是既采用国际指数编制方法,又考虑了中国本土化的指标体系,将先进的指数化方法与庞大的本土ESG数据库相结合。它结合了中德双方的优势,可以为中国市场创造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为投资者提供创新的投资方案。这也将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的又一大跨越。期待与邮储银行进一步深化合作,携手共建诚信、高效的中国ESG市场。
德意志银行中国区总经理、德银中国董事长 朱彤:看好指数的示范效应
作为中德联名的中国A股ESG指数,“STOXX邮银ESG指数”结合了中国及国际ESG的标准,不仅为行业树立了新标杆,也体现了中国国有银行对绿色金融创新发展的大力支持,彰显了中国ESG发展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结合自身发展和服务客户的经验,我们认为亚洲的可持续转型一方面需要与国际标准接轨,另一方面也要符合亚洲本地实际情况,例如ESG交易模式、产品、解决方案及市场规范细则等。这些理念与邮储银行和德交所此次共同推出中国A股ESG指数的初衷不谋而合,都是在对标国际的同时,充分考虑国内实际情况与本地特色。因此,我非常看好此项合作将产生的示范效应,它将成为中国与全球重要市场在ESG领域的国际合作典范,为中国ESG市场规则与标准的完善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及实践借鉴。
主旨演讲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 王遥:ESG本土化指标的国际应用
原有国际ESG评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可持续资金流入新兴市场。伴随新兴市场蓬勃发展,如何在保持原有国际性指标公信力的基础上,细化并区分评价主体优劣性,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STOXX邮银ESG指数”的编制基于中财大绿金院自主研发的ESG评级体系及数据库,其指标的设置基于全球契约组织十项原则,考虑了中国特色“双碳”政策和金融体系建设政策,增设了“乡村建设”等指标并关注了中国特有的企业机制与社会管理模式,对于中国企业的评价更为客观合理。这有助于提升中国本土ESG评级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中国ESG品牌,弥补行业的空白,帮助广大投资者更准确了解中国A股市场情况。从中国出发的ESG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多元化,所以,我们还会不断优化E、S、G等指标,并增加中国本土化特色指标,为投资者更加精细判断一个企业的价值,贡献我们的力量。
彭博中国区销售总经理 杨晔:ESG不仅意味着新的投资机遇
相对于欧美市场,在中国ESG起步稍微晚一点,但是,现在ESG的生态系统正在不断地构建和完善当中。我们相信随着市场环境的发展、企业和机构的意识及能力不断地提升,以及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ESG在中国将具有很大的机遇。
ESG投资方兴未艾,前景广阔。目前,整个行业面临很多的挑战,如缺乏透明和一致的数据研究,全球各地的监管也不一致,缺少覆盖全投资流程的分析工具以及可以信赖的基准指数等。
在数据方面,当前,投资者普遍获得的信息和他们所需要的数据有很大差距,而弥补这些差距需要监管政策、信息披露架构、企业报告、金融机构管理信息等方面的提升,以及所有的市场参与者的共同努力。
作为全球领先的金融信息提供商,彭博在过去几年与全球各地的监管机构和客户就ESG投资进行了深入交流,根据客户需求不断完善ESG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将可持续金融的理念全面融入其战略决策。在我们看来,ESG不仅意味着新的投资机遇,更有利于建立一个更多元化、更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圆桌论坛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授信管理部总经理 彭作刚:发展绿色金融 践行国企责任
近年来,邮储银行明晟公司ESG评级逐步提升,2021年达到国内同业最高水平A级,并获得《环球金融》“亚太区绿色贷款领域杰出领导奖”、国际金融论坛(IFF)第二届全球绿色金融奖“创新奖”、亚洲金融协会绿色金融优秀案例等奖项。这得益于邮储银行始终将履行社会责任放在重要位置,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碳”重大战略决策。具体举措可以总结为“五个着力”,即着力于强化顶层设计、对标国际主流准则、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致力科技赋能。
下一步,邮储银行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重点实施组织管理、政策制度、金融创新、激励约束、风险管控、“碳核算”、绿色运营、外部合作、能力提升、绿色公益等十大行动,努力建设一流的绿色普惠银行、气候友好型银行和生态友好型银行。
国家级经开区绿色发展联盟国际事务负责人 姚玲玲:绿色投融资需求巨大
在“双碳”目标下,经济开发区园区和园区企业的绿色投融资需求是巨大的。有数据显示,目前,在国家级经开区的范围内,工业的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的10%。随着园区不断地扩建、改建,能源、绿色交通、建筑等方面的资金需求非常大,需要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我们希望基于园区场景不断引进国外绿色先进技术,并在这个过程中帮助注入更多国际、国内的资本推动绿色创新和绿色发展。
要实现“双碳”目标,园区有很多工作要做,“绿盟”会持续推动围绕ESG的信息披露工作,帮助投融资机构有效发现机会。同时,希望加强国际合作。全球绿色金融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也大有可为,“绿盟”希望发挥桥梁作用,在未来与投融资机构有更多的合作机会。
德意志交易所集团中国区代表 朱镜宇:中国可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了“STOXX邮银ESG指数”只是第一步。指数发布之后更重要的是拥有之后相关的一系列金融产品,把这个指数真正做“活”,做出有影响力,这才是目的。
德意志交易所集团下面有现券板块,其中有350只关于ESG的ETF产品,月交易额约为27亿欧元。除此之外,在现券板块还有绿色债券,有315只绿色债券在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上市,这个领域也大有可为。随着债券市场、ETF市场的火爆,期货市场、衍生品市场也会跟进。在整个交易链条上面,从指数到ETF产品,再到发行绿色债券及相关衍生品,这是一个庞大的、完整的并且共振的系统。
虽然ESG理念是舶来品,但并不代表中国在这方面落后了,因为ESG相关的一系列国际标准都没有完备,如果中国积极参与标准的制定、项目的实施,一定可以在里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嘉实基金ESG专家 韩晓燕:ESG投资可获得更可持续的回报
目前,很多大型公募基金公司已经系统性地把ESG的因素纳入整个决策流程之中,并在研究端做了很多布局。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在资本市场上可能有一种观点,认为做ESG投资会以牺牲业绩为代价,但是我们在过去几年中积累的实操经验表明,执行ESG的理念,筛选ESG更好的标的,投向可持续的领域,是能够帮助获得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投资回报的。现在,ESG的因素已经在方方面面影响企业和行业的财务稳健性,包括盈利持续性。
“双碳”目标的实现,对于资管行业来说,需要多发与ESG相关或碳中和相关的策略、指数产品,以将资金真正引导到向低碳转型的行业、领域或者上市公司。同时,需要合力构建ESG或者与碳相关的投研基础设施,为投资决策提供更加科学的参考依据。